伏羲
          發(fā)布日期: 2020-12-21 15:12:58來源: 易學君分類: 〖古今名家〗


          伏羲——人文始祖,創(chuàng)制八卦



          伏羲,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與女媧同為福佑社稷之正神。楚帛書記載其為創(chuàng)世神,是中國最早的有文獻記載的創(chuàng)世神。風姓,又名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史記中稱伏犧,在后世與太昊、青帝等諸神合并,在后世被朝廷官方稱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東方上帝)一說。燧人氏之子, 生于成紀,定都在陳地。所處時代約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傳說中的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


          從歷代典籍的記載看,伏羲的貢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chuàng)立八卦,開啟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源。伏羲八卦中所蘊含的“天人諧和”的整體性、直觀性的思維方式和辯證法思想,是中華文化的原點。


          二、教民作網(wǎng)用于漁獵,提高了人類的生產(chǎn)能力。同時教民馴養(yǎng)野獸,這就是家畜的由來。


          三、變革婚姻習俗,倡導男聘女嫁的婚俗禮節(jié),使血緣婚改為族外婚,結(jié)束了長期以來,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狀態(tài)。


          四、始造文字,用于記事,取代了以往結(jié)繩記事的形式。


          五、發(fā)明陶塤、琴瑟等樂器,創(chuàng)作樂曲歌謠,將音樂帶入人們的生活。


          六、將其統(tǒng)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員進行社會管理,為后代治理社會提供借鑒。


          七、根據(jù)《長沙子彈庫楚帛書》的記載可以伏羲時期已有天地,但仍是一片荒蕪,于是伏羲娶妻,生子四,命名萬物。


          “三皇五帝”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其世系位序的排列在春秋戰(zhàn)國到秦漢時期即已確立。在“三皇五帝”的世系之中,伏羲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蹲髠鳌?、《管子》、《周易》、《莊子》、《國語》等先秦典籍都有關(guān)于伏羲的記述,在正史中,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余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笨隙朔说臍v史地位。


          近一個世紀以來,隨著考古和對遠古各部族研究的進展,學界對中華文明的起源有了新的認識。炎帝和黃帝是華夏族的代表,伏羲是共同尊奉的先祖。伏羲作為“有大智”的思考者和發(fā)明創(chuàng)造者,尋求生存與發(fā)展的歷史象征,對中華民族的文明進步和發(fā)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著名文人陸游對伏羲開天的評價“無端鑿破乾坤秘,始自羲皇一畫時”。


          伏羲是中國有記載的最早的創(chuàng)世神,記錄于楚帛書中。長沙楚帛書出土于1942年,出土地點是長沙東郊子彈庫的王家祖山一座楚墓,是目前中國出土的最早最完整的先秦創(chuàng)世神話記載,在現(xiàn)有的中國先秦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中,還沒有比它更完整、更明確的創(chuàng)世神話,其珍貴是不言而喻的。


          楚帛書甲篇釋文說:在天地尚未形成,世界處于混沌狀態(tài)之時,先有伏羲、女媧二神,結(jié)為夫婦,生了四子。這四子后來成為代表四時的四神。四神開辟大地,這是他們懂得陰陽參化法則的緣故。由禹與契來管理大地,制定歷法,使星辰升落有序,山陵暢通,并使山陵與江海之間陰陽通氣。當時未有日月,由四神輪流代表四時。四神的老大叫青干,老二叫朱四單,老三叫白大柟,老四叫墨干。


          一千數(shù)百年以后,帝生出日月。從此九州太平,山陵安靖。四神還造了天蓋,使它旋轉(zhuǎn),并用五色木的精華加固天蓋。炎帝派祝融以四神奠定三天四極。人們都敬事九天,求得太平,不敢蔑視天神。帝于是制定日月的運轉(zhuǎn)規(guī)則。

          后來共工氏制定十干、閏月,制定更為準確的歷法,一日夜分為霄、朝、晝、夕。


          每年河南省淮陽縣太昊陵、甘肅天水伏羲廟都將舉行國祭祭祀中華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太昊伏羲。



          相關(guān)信息

          楊懿人老師個人官網(wǎng)

          Yang Yiren's official website

          聯(lián)系電話:13621280499

          郵箱:zhouyi64@163.com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qū)草園胡同76號聚才大廈A座206室

          關(guān)注我們

          掃碼關(guān)注公眾號
          楊懿人老師個人官網(wǎng) 備案號:京ICP備10001008號-4
          版權(quán)所有:@ 楊懿人老師個人官網(wǎng) html地圖 xml地圖 技術(shù)支持:博昊天成